晚清最后十八年
《晚清最后十八年–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》是最近看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本书,不仅因为是涉及到一段让人悲愤和惭愧的历史,更多的里面很多点都涉及到对团队管理的反思。
书中的收获
晚清、甲午战争,这些概念在上学期间、影视剧中都有接触,一直以来都不太愿意去详细了解这段历史,因为从民族情怀感出发,这段历史让人觉得羞辱和愤怒。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,也想让自己对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思考,外加上看到很多对这套书的推荐,就看了一下。总体而言,我认为第一本(主要内容是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)比较突出,第二本之后感觉有一些对历史的过度厚黑化的解读,权谋论过多了一些。对于管理而言,有的时候其实不是每一步都想的那么清楚,很多时候也是下意识的决策。
如果对电子版有兴趣,可以留言或者发邮件给hugh@inner-peace.cn 获取

抛开对历史过程描述的研究,更多关注到管理方面的问题,并进行反思。即便作者在书中有对历史增加演义的成分,但总体而言,这些结果以及核心过程都是有客观的依据,可以认为是真实的案例,并且这些案例所面对的管理问题场景都是非常复杂的。挑出一些管理方面的感悟:
- 党争与既得利益保护。在企业之中,很多人都经历过团队之间的争斗,或者说大一些叫做企业内政治。本质上就是不同团队有各自的利益目标,并且通过自身的权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目标,从而产生了团队之间的冲突问题。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,就是党争。当面对日军的攻击时,非常多次,本来可以联手配合,并很有希望阻截日军,但因为有局部的团队领袖,想要保住自己的资源(军队),不想死光后失去在朝中争权的资源,或者所在的派系想保留资源看党争对手失去争权的资源,导致整个国家全局的目标无法达成。怎么避免企业内党争,一样存在挑战,从书中也能获取成功案例,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能够成功,以及军队为什么有突出的战斗力;
- 集权。以往的朝代管理,基本上是专制管理(Autocracy),现代企业管理中经常会提到民主(Democracy),最近几年又越来越提到精英管理(Meritocracy)。可以发现,管理上是离不开集权的,因此才有精英管理的发展,因为不是所有决策都适合所有人参与,尤其是关乎到整个企业发展的决策。明治维新的成功,很大一个因素是睦仁的集权管理,将核心权力收拢在自己手中,从而能够将改革推进下去。这个道理是容易理解的,但是对于实际的管理执行而言,集权首先面对的问题,是要知道“权”到底是什么。国家管理中,“权”其实核心是兵权,明治维新可以看到睦仁在兵权上下了很多功夫。而企业内,”权“又是什么,只是一个title么?是定绩效和薪酬的权力?如果跟国家变革对比,要推动企业整体的改变,那对比兵权在法律之上,企业内的”权“也是要能够定规则的权力,不同企业会有不同;
- 文化。甲午战争,日军在进攻时体现出非常高的战斗力,并且具备士气。因为日军的士兵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文化洗脑,除了从小受到的武士道和军国教育外,在侵华过程中还在受到大东亚统一,拯救落后文化的教育,让日本军人在侵华这个事情上强化一个很小的角度。但从管理的效果来看,是非常突出的。在企业内也是一样,如果能够为企业内在做的事情,增加一个社会价值的角度,并不断强化,是在短期会有突出效果,国内一些大公司的文化管理就能够看到成效;
不足的部分
- 第一本总体来说还是不错,就是稍微罗嗦了一些。此外就是权谋论偏多的问题,第一本总体还可以,因为大部分的内容还是在叙事,但第二本就太多心理解读了,这里面加入了太多主观的内容